走进环县的大街小巷,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是基层治理的“最终一公里”,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、服务群众的“神经末梢”。今年以来,环县以党建为引领、网格为抓手,通过党建引领“双报到”机制,号召在职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坚持到社区服务,把根扎在群众中,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,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、快乐感更可持续、安全感更有保障。
“先锋力量”沉一线
“作为一名基层党员,看到社区群里反映大风刮倒树木阻碍道路,我和两名党员立即带着工具赶往现场处理,这是党员应有的担当。”园林局在职党员路聪聪说。
在翼龙路社区物业交接的关键期,党员们主动补位,带头清理垃圾、打扫卫生、关照老人,成为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。“‘双报到’机制让我们退休党员也能继续发挥余热,参与政策宣传、矛盾调解、困难帮扶等职业,很有成就感。”翼龙路社区退休党员黄占仪笑容满面地说道。
关键小事党员管、民生难事组织办。为了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、在职党员干部、离退休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头影响,环县通过分层分类引导,把各报到单位的“一把手”凝聚起来,发挥他们带头影响走进社区报到,在社区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操作活动,帮助解决“飞线”充电、物业管理、车辆乱停等一批居民关切难题,切实带头为群众办好事、解难事。同时,引导在职党员干部积极参加社区党建联席会议、小区业主大会等,围绕个人行为、楼道卫生、邻里和谐等重点,共商共定居民公约,以身作则引导和培养居民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、个人品德,助力灵魂文明建设。更是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到居住社区开展报到服务,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,为有需求群众提供相关服务,推动离退休党员干部继续在基层治理一线发光发热。
“党建引擎”强驱动
在“县委统筹部署——党建联盟落实——社区具体执行”的责任链条下,环县推动119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,1700余名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,形成区域化党建新格局。
“居民点单、社区派单、党员接单、群众评单”,在这样的“四单式”闭环机制服务中,112名党员网格员下沉社区,精准对接群众需求。在文化路社区防汛抢险中,20余名党员先锋连夜奋战,调配3台抽水设备,疏通管网12处,逐段查看小区沿路排水管网及井盖,及时排放路面滞留的积水,逐一转运、清理路面残存的淤积物和阻碍通行的障碍物,引导居民绕行,确保道路交通畅通无阻的同时避免发生次生事故和灾害。
党员力量的凝聚,也为文化路社区环境整治职业注入了蓬勃动力。“双报到的12家单位认领6大类任务,每周开展城市大清洗,每周都有值班党员参与活动中,为居民擦亮了社区颜值。”文化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毛芳芳说。
同样,翼龙路社区通过共驻共建单位出资,完成6个小区道路改造、下水道修整等基础设施,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;南环路社区带动居民实现从“站着看”到“跟着干”的转变,累计开展环境整治26次。
截至目前,自“双报到”职业开展以来,全县解决民生难题55件,帮扶困难群众262户,开展志愿服务110余场,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。
“双网融合”增效能
在光明路社区,170名党员(含141名报到党员)如繁星般散落在28栋居民楼的56个单元中,织就了一张精细的“红色网格”。光明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邓婕介绍:“我们通过‘支部包楼栋、党员联住户’的模式,让每名党员都成为网格中的‘红色细胞’。”
如今,“党员先锋红”与社区网格员正交织出一张精细化的服务网络。其中,在光明路社区,通过建立“微网格”双巡查机制,党员与网格员组成动态巡查组,每日开展早、晚两次“扫楼行动”,以“发现-上报-处置-反馈”闭环流程累计清理楼道杂物56处。每周主题活动,将“单向活动”转化为“双向互动”,让党员和网格员主动加入社区编织队;依托“双报到”党员职业背景,社区每月开展的“技能进网格”行动,6场特色服务直接解决居民实际需求。
在职党员苗德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他不仅策划文化活动,还牵线优质医疗资源进社区。“看到老大众参加活动时开心的笑容,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。”苗德源说。在他的带动下,社区形成了“党员带头、群众参与”的共建气氛。
服务力量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组团作战”;治理模式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发现”;社区气氛从“陌生疏离”到“邻里相亲”。在“双报到”与“微网格”的深度融合下,社区实现了精细有序的华丽蝶变,这种“党建+网格”的创新操作,正在让社区治理的“最终一公里”变成“最美一公里”。
记者:史珊通讯员:郭锐
来源:环县融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