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雨中的迷茫与偶遇
那年我十八岁,正值青春最彷徨的年纪。南方四月的细雨绵绵不绝,像极了少年心头挥之不去的愁绪。撑一把伞,我在家附近的小巷里漫无目的地走着,脑海中回响着戴望舒《雨巷’里面的诗句。那时的我,是否也渴望遇见一个”丁香一样的姑娘”?或者,我真正渴望的,是某种能够填补内心空虚的灵魂寄托?
就在那个潮湿的午后,命运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——偶遇多年不见的发小严力。他是红五类子弟,在那个独特的年代做着令人羡慕的公安职业,却出人意料地保存着一整箱”禁书”。谁能想到,这次偶然的相遇,会成为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关键时刻?
阁楼里的文学珍宝
那年我十八岁,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竟如此震撼。严力那间倾斜的阁楼,吱呀作响的木楼梯,还有从床底拖出的那个大纸箱——里面装满了被时代尘封的全球文学名著。当他说”拿几本去看看吧”时,我的眼睛一定闪烁着饥渴的光芒。
我选择了雨果的《九三年》,用旧报纸层层包裹,小心翼翼地藏进当时最时髦的黄色军用挎包。那一夜,在独居小屋里,就着昏黄的灯光,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部法国人道主义巨著。还记得那种感觉吗?当文字的力量穿透时空,直击心灵最深处?那年我十八岁,第一次知道原来书籍可以让人忘记时刻,忘记周遭的一切。
青春困惑中的灵魂救赎
那年我十八岁,正处在”为赋新词强说愁”的年纪。青春的躁动、时代的压抑、灵魂的空虚,像野草一样在心头疯长。而严力给我的不只是几本书,更是一种灵魂的救赎。他说:”看后,你就不会再说无聊不会再说空虚不会再说彷徨不会再说惆怅……”这句话,十八岁的我听进去了吗?
现在回想起来,那个年代能遇到严力这样的朋友是多么幸运。他冒着风险保存这些”禁书”,又无私地分享给我——这份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,不正是对抗那个灵魂荒芜年代的最好武器吗?那年我十八岁,开始明白:真正的朋友,是能在你最迷茫时为你点亮一盏灯的人。
雨巷尽头的光亮
那年我十八岁,在那个烟雨迷蒙的四月午后,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。几许年过去了,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读到《九三年》时的震撼,记得雨果笔下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物。这些记忆,像一颗种子,在后来的人生中不断生根发芽。
青春总会过去,但那年十八岁的迷茫、邂逅与成长,却永远定格在记忆里。如今再回想,那条雨巷的尽头,我虽然没有遇见”丁香一样的姑娘”,却遇见了更珍贵的物品——文学的力量和友情的温暖。这不正是青春最美好的馈赠吗?